致癌食物|35歲工程師患3期大腸癌 醫生揭:愛吃2種肉所致
撰文: 羅嘉欣
發布時間: 2024/12/20 20:17
【大腸癌/癌症/紅肉/加工肉類/致癌物】台灣一名35歲的男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三期,接受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,究其原因,可能與他愛吃2種肉有關。有專家就拆解這2種肉類致癌成因,並列出每周建議的攝取量。
最新影片:
台灣營養功能學專家劉博仁醫生近日在個人Facebook專頁上發文,表示該名男子心灰意冷地來到他的門診討論營養療法,期間提到他在患癌前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,牛扒、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,另外也非常喜歡吃煙肉、香腸等加工肉類。男子在罹癌後才開始吃素,劉博仁就認為「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」。
致癌食物|紅肉及加工肉類同為致癌物
劉博仁接著提到,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(世衛,WHO)將煙肉、香腸、臘肉、熱狗、火腿等加工肉類列為一級致癌物,而未加工紅肉,例如牛肉、豬肉、羊肉、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;所謂的1級致癌物是指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,而2A級則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,對人類亦很可能有致癌性。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,紅肉與大腸直腸癌、前列腺癌、胰臟癌、胃癌、甚至乳癌都有關。
至於紅肉為何與腫瘤有關?他就解釋,有可能是因為紅肉裡面的血紅素(heme)、亞硝胺(nitrosamine)、多環芳香烴(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, PAHs)或是異環胺(heterocyclic amines, HCAs)等,其中血紅素的鐵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,可能跟細胞癌變有關;此外,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,而膽酸則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,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原因之一。
致癌食物|每周不宜攝取超過1份量
對此劉博仁認為,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,紅肉最好還是「能少吃就少吃」,每周總攝入量不要超過500克,平均下來每天最好不要超過一個手掌大小的量。至於加工肉類,他就建議「能不碰就不碰」。
他又提醒,每天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,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,能夠增加糞便體積、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,同時降低紅肉裡的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,還可以增加腸內良好菌相,幫助代謝致癌物質。
很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及放射治療時容易體力不足,針對此問題,劉博仁就建議可優先補充雞蛋及白肉,亦即去皮雞肉、中小型深海魚、蝦肉等,再加上足量的豆類、穀類等植物蛋白;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,便無需吃紅肉。相反,如果化療結束後,血紅素降到10以下,或是白血球降到3,000以下,那麼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亦無可厚非。
更多相關報道:大腸癌|老婦患大腸癌晚期轉移肝臟 無法開刀靠吃1食物腫瘤縮小5倍【附大腸癌症狀+成因】
大腸癌|宜2年做1次大腸檢查 高危人士留意身體徵兆
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詹宜學在其Facebook專頁提醒大眾,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和糞便篩檢很重要。詹宜學引述台灣衛福部統計,每2年做一次糞便篩檢,能夠降低35%大腸癌死亡率。他亦呼籲10大高危人士要小心留意身體8大異狀,越早發現和治療,治癒機率越高:
10大高危人士
- 50歲以上 : 因為超過一半以上的大腸癌病人,年齡大於50歲
- 大腸癌的發生和高熱量、高脂肪、高糖及低纖維飲食有關
- 飲酒、吸煙者
- 糖尿病
- 肥胖
- 排便習慣不正常、長期便秘
- 愛吃紅肉者
-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的患者
- 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
- 其他疾病 : 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、克隆氏腸炎、曾罹患大腸癌並已治癒者
大腸癌8大徵兆
- 1. 血便、黏液便
- 2. 長期或慢性的腹部不適
- 3. 排便習慣改變(大便次數改變)
- 4. 大便型態改變(變軟、變細、不成形)
- 5. 時常有便意感,總感覺糞便無法排空
- 6. 不明原因貧血、疲勞、容易喘
- 7.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
- 8. 腹部出現不明腫塊
大腸癌|大腸癌7大症狀
詹宜學亦曾在Facebook專頁上分享大腸癌病例,並列出以下7大症狀:
資料來源: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
更多相關內容:
癌症危機丨69歲資深藝人患大腸癌需切瘤續命 痛心淚曝「愛女癌症復發」:天要塌了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